“髠刑”的惩罚
随着汉武帝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的思想开展后,儒学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,而儒家的文化里核心是“孝悌仁义”,在人们内心的深处,对于孝的理解也就更深,因此那个“髠刑”就和那个宋朝“金印”一样,让你走在大街上大家就知道你犯了什么样的刑罚,这是最严厉的心灵伤害和精神侮辱 。
《三国志》里记载“常出军,行经麦中,令士卒无败麦,犯者死,太祖马腾入麦中,敕主簿议罪,主簿以春秋之义,罚不加于尊,太祖曰孤为军帅,不可自杀,以自刑,因援剑割发以置地”,曹操在自己犯军令之后割发代首,众人和士兵能够认可并接受,可见“割发”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重的一种自我惩罚。
曹操的做法无异于说自己是个不孝顺的人,这在心灵上或许是某种打击,但在士兵们看来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,是非常激励军队士气的一种做法,曹操所作的割发代首只是“髠刑”的一部分,就能收到这样的效果,如果是“髠刑”的全部,那在观刑的人眼中,简直比杀人还要侮辱人,毕竟古人常说“士可杀不可辱”。
同样是同时代的人,《晋书》里记载“寿父为马谡参军,谡为诸葛亮所诛,寿父亦坐被髡”,陈寿的父亲作为马谡的参军,在街亭之战失败之后,被马谡牵连的,受到了“髠刑”,也就是把人的头发和胡须都割掉,一出门别人一看,这就是做了错事的人,内心必须时常受到人们的指指点点。
思想的变化
其实在东汉明帝的时候,佛教就已经传入了中原洛阳,可是那时候人们对于佛教普遍还没有怎么接受,也会将剃度出家的僧人称为“髡人”,而生活在东汉末年的关羽,《三国志》里说“羽美须髯,故亮谓之髯”,关羽确实是一个须发特别好看的人,所以民间才会流传“美髯公”的说法。
随着时代的推移,在南北朝和隋唐以后,佛教的广泛推广以及人们对于外来思想的包容,其实内心已经没有那么排斥僧人剃度了,“髠刑”也很少再被列入主要的刑罚,朱元璋曾用“髠刑”惩罚自己的儿子,让他能够收敛自己,后来满清入关以后,颁布“剃发令”留鼠尾辫,人们此时内心已经没有东汉时那么抵触了。
结语
在人们的生活中,男士们基本都会留很短的头发,大家每隔个把月就会去理发店接受半“髠刑”,这是时代的变化,也是人们思想的变化,古人的许多东西也是要与时俱进的,只是“髠刑”背后所代表的孝道文化,确实也需要人们自觉地遵守发扬,毕竟“父慈子孝”和“尊老爱幼”的社会,还是大家内心非常喜欢的和谐社会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